【IT报国、励志故事】身残志坚,永不言弃——王江民
时间:2021-04-30 访问量:
一、案例简介
王江民,1951年出生于上海,3岁时因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而导致腿部残障。“我知道自己下不了楼,一下楼,就从楼顶滚到了楼梯口。”幼年时的王江民每天只能守在窗口,看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。寂寞的时候,就拿一张小纸条,一撕两半,将身子探出窗外,一捻,往楼下“放转转”,这是王江民先生亲口所诉。王江民的不幸不仅仅于此,在他上小学一年级时,那条病腿还因意外被一个骑车人压断了一次,苦难又一次降临在了年幼的他身上。
残障对于王江民而言,有感受,但并不痛苦,因为他从小就是个喜欢探索、生活充实的孩子。小学四年级时,他就自己琢磨着制作出了双波段八个晶体管的收音机、无线电收发机以及电唱机;他也爱好游泳、骑车和爬山——要爬山,就要爬高的嘛!真正使他感到痛苦的是,初中毕业以后,没有一家工厂愿意接收他。在那个年代,没有工作单位愿意接收,就意味着这个人变成了社会的“弃儿”,“找了很多单位,不要工资白干,人家都不愿意接收。我觉得我被社会抛弃了。” 王江民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。
二、蜕变历程
时间转眼到了1971年,终于,在老家烟台,有一家街道工厂愿意接收王江民。有了工作,王江民就有了发光发热之地。一两年后,他就成为了该厂的技术骨干,三年之后,他上了职工业余大学。经过三四年的奋斗后,他成了烟台光学仪器厂的技术员。到了1984年,他成了烟台轴承仪器总厂高级工程师。
图1 王江民
尽管后来成为了反病毒领域的佼佼者,但王江民认为自己最精通的,其实还是机电,“干机电就像我现在杀病毒一样,非常轻松”。他说:“我38岁才开始学计算机,没有感觉我老了,没有感觉我不行,只感到我的英语基础不好。再说了,计算机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。我搞计算机是用计算机,不是学计算机。”
他有一个习惯,就是杀一种病毒就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,并公布这段杀病毒的程序。后来,王江民觉得这些各自独立的杀毒程序用起来很麻烦,就把6个杀不同病毒的程序集成到了一起,命名为KV6,再后来发展到KV8、KV12、KV18、KV20等。
1996年王江民从山东烟台来到北京创业,凭借杀毒软件KV300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而后他又成立了公司,不断发展、壮大,王江民是一个有着满身荣誉的人,他是杀毒行业的先锋,知识造福的榜样,身残志坚的专家,兼机械、光学、电脑、杀毒于一体的大家。可谓是创造奇迹的典范,王江民先生成功的意义十分重大,因为他在各方面的起点都十分低,低到外人看来,王江民的外在条件根本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,可他却做到了。曾经的“社会弃儿”变身成了一代中关村传奇!
图2 王江民与自家公司合影
三、案例思考
1.残障者的艰辛困阻。王江民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残疾对我而言,有感觉但不痛苦,让我痛苦的是,初中毕业后,竟没有一家工厂要我”。这说明身体上的折磨尚且能够被忍受,可心理上不被认可让他不堪忍受。事实上,这种痛苦也是不少残障者曾经遭受或正在遭受的。他们花了大量时间去接纳去忍受自己身体上的缺陷,期望别人能够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对待他们。可现实的残酷,人们的无情让他们无法忍受。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考验,常常使他们败下阵来。知识的确能够改变残障者命运,但前提是残障弱势者能够去正常上学和工作,如果这个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偏见歧视无法有效减轻,他们就很难如正常人一样真正生活在阳光下。
2.社会应给予残障人士更多接纳。现如今,不少残障者接受了高等教育,也渐渐有更多的好心人选择资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,这得益于社会的不断进步,人民总体素质提高,以及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大力支持,每多一个残障者走出家门,人们对于残障的了解和接纳就会多出一些,长此以往,终有一天社会完全接纳残障者,他们将完全放下心里的负担认真完成自己的事业,那些努力的残障者中就有人正书写着全新的、不同于王江民的“中关村传奇”。
19级信息安全一班 范献平